目前分類:禪門公案 (25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。
初識世界,內心純潔,眼睛裡看見什麼就是什麼。

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水。
涉世漸深,發現這個世界一片混沌,黑白顛倒,是非混淆,看山感慨,看水嘆息。

看山還是山,看水還是水。
飽經滄桑,開悟生慧,便可「任他紅塵滾滾,我自清風明月」

•°*”˜˜”*°•
★•°*”˜˜”*°•



卓聖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         


高明的禪師不僅善於聽話,而且善於聽心。所謂「聽話」,就是
聽出說話者所說的話本身的含意;所謂「聽心」,就是透過說話者所
說的話,聽出說話者的心態或心境。

   
說話者的心態或心境跟他所說的話並非總是一致的。有些人滿口
仁義道德,說起道理來非常流利,但看他的神情意態,卻見不到半點
仁者的心懷;有些人談論「無我」,滔滔不絕,但據他的神情語氣,
卻感到他心中的「我念」實在比一般人更強。反之,有些人口口聲聲
說自己不是「好人」、「君子」,但其實他的內心並不如他所說的那
麼壞。他之所以那樣說,可能是深知真正的「好人」、「君子」難以
做到,亦可能是出於一種「自我防衛」的心理。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   
禪師接引求道者的時候,需要具備「聽心」的本領,即是能夠透
過求道者所說的話,明瞭求道者的心態或心境,然後對應那種心態或
心境,當機指點,引導求道者淨化自己的心靈,最後達致禪悟之境。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   
在禪宗語錄中,很容易發現以下這類記述:某求道者向禪師提出
疑問,禪師給予一個含糊曖昧、答非所問的回覆甚至一記棒喝﹝這類
回應可稱為「詭異的回應」﹞,那求道者立刻恍然大悟。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   
從局外人看來,真是丈八金剛摸不著頭腦。為甚麼禪師對求道者
所提出的疑問只給予一個「詭異的回應」呢?又為甚麼一個「詭異的
回應」卻能夠使求道者獲得開悟呢?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   
其實,禪師之所以給予一個「詭異的回應」,原因很可能是:禪
師根本就不是要針對求道者所提出的疑問作答,而只是對求道者的心
態或心境作回應。須知一顆困惑不安的心可以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,
與其就那些問題逐一回答,不如從根本上消除那顆心靈的困惑與不安
。當那顆心靈獲得真正的安寧之後,問題亦不會產生了。因此,高明
的禪師多不會糾纏於求道者所提的個別問題上,而會繞過問題直接給
予求道者的心靈一個「刺激」──比如說出一句別人看來非常怪誕的
話或做出一個旁人難以理解的動作,只要「刺激」正中求道者那顆困
惑不安的心,求道者就可能得到深刻的啟發而豁然大悟。當然,從局
外人看來,就難免會覺得禪師的言詞或動作莫名其妙甚至神秘莫測了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   
有一次,一個叫慧超的僧人問法眼宗的祖師文益禪師:「和尚,
甚麼是佛?」文益說:「你是慧超!」慧超言下大悟。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   
假如文益禪師沒有聽心的本領,只糾纏於慧超所提的問題上,即
使對「甚麼是佛」解說得清清楚楚,也只能使慧超增加了一點知識,
而無法使他獲得開悟。



卓聖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韓愈崇儒,斥佛為夷狄,觸怒了皇帝,於是被貶到潮州當刺史。


   當時潮州地處南荒,文化未開,大顛禪師道行超邁,深為大眾所推崇。韓愈耳聞此地有一高僧,有一天抱著問難的心情去拜訪大顛禪師,此時正當禪師入定禪坐,不 好上前問話,因此苦等了很久,侍者看出韓愈的不耐煩,於是上前用引磬在禪師的耳邊敲了三下,輕聲對禪師道:先以定動,後以智拔。


   侍者的意思是說你禪師的禪定已打動了韓愈傲慢的心,現在你應該用智慧來拔除他的執著了,韓愈在旁邊聽了侍者的話後,立刻行禮告退,他說:幸于侍者口邊 得個消息!這一次韓愈不請開示了。時隔不久,韓愈仍覺得心中疑團不解,再度拜訪大顛禪師問道:請問和尚春秋多少?禪師手拈著念珠回答說:會麼? 韓愈不解其意說:不會!”“晝夜一百八。

   韓愈仍然不明白其中含意,第二天再來請教,當他走到門口時,看到一位小沙彌,就向前問道:和尚春秋有多少?小沙彌閉語不答,卻扣齒三下,韓愈如墜五里 霧中,又進入謁見大顛禪師,請示開示,禪師也同樣扣齒三下,韓愈方才若有所悟地說:原來佛法無兩般,都是一樣的。

  韓愈問春秋有多少?時間輪轉不停,無始無終那裏可以談多少呢?

  在無限的時間、空間中,生命不斷的輪回,扣齒三下,表示在無盡的生命中,我們不應只逞口舌之能,除了語言、文字外,我們應該實際去體證佛法,認識自己無限的生命,見到自己本來的面目。



卓聖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寶香禪師~~~
梁武帝、寶誌公時代,有個故事。四川有一位真正得道的高僧,叫做寶香禪師。他四川住了很多年,也以種種方便法勸大家斷惡修善。當地風俗,每逢祭祀必殺生。 法師每年苦苦勸他們不要殺生,沒人聽他的。不但沒人聽,反而譏笑他。法師非常難過。有一年,有一位居士到京城拜見寶誌公禪師。寶誌公是觀世音菩薩化身,寶 誌公問四川來的這位居士:「四川的香貴不貴?」居士笑曰:「四川的香很賤。」寶誌公說:「既然賤,為什麼不走?」居士聽不懂寶誌公的話。過幾天, 他回四川,見寶香禪師。禪師問他:「寶誌公說了些什麼話?」居士說:「他問我四川的香貴不貴,我回答很賤。寶誌公說:既然賤,為什麼不走?我聽不懂。」寶 香禪師聽了點點頭。過了幾天,又有一個祭祀法會,大眾依然殺許多牛羊豬祭祀。寶香禪師這一天跟往日不一樣,他在寺院門口挖了很大的坑,像池塘一樣,裡面灌 水。他也參加祭祀法會,也跟著吃魚吃肉。以前勸他們不要殺生,今天跟他們一起吃魚吃肉,眾人覺得很稀奇。吃完之後,禪師走到坑旁,一張口,吃下的魚都是活 的,吐出來在水裡游。吃下的雞鴨,一個個都是活的。神通一現,大家都看呆了。吐完之後禪師站著往生。真正得道高僧在這個地方弘法利生,我們對他不尊重,他 就應當走。這個故事提醒我們,請轉法輪、請佛住世,要用什麼方法?以真誠心、清淨心,接受法師的教誨,依教奉行。




卓聖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          


財神爺~~~
中國大陸,古代民間供財神是供陶朱公。陶朱公就是范蠡!他當財神是很有道理的,這個人絕頂聰明,幫助勾踐打敗吳王夫差,恢復了國家。他是第一功臣,可是他 跟勾踐相處多年,了解勾踐的個性。這個國王是可以共患難不能共富貴,國家光復之後,他就開小差溜了,這是聰明人,改名換姓,稱為陶朱公,去做生意。他有智 慧,過去一生中大概財布施很多所以沒幾年發了大財,發財之後,他把錢散掉,全部布施。然後又從小生意慢慢做起,沒幾年又發了。三聚三散,這是真聰明。發財 自己不享受,去幫助社會上貧苦之人,幫助需要幫助的人,這是商人的榜樣,商人的模範。尊他為財神爺很有道理,就是教人發財以他為榜樣,他是菩薩商人,商人 要學他。




卓聖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高明的禪師不僅善於聽話,而且善於聽心。所謂「聽話」,就是
聽出說話者所說的話本身的含意;所謂「聽心」,就是透過說話者所
說的話,聽出說話者的心態或心境。

   
說話者的心態或心境跟他所說的話並非總是一致的。有些人滿口
仁義道德,說起道理來非常流利,但看他的神情意態,卻見不到半點
仁者的心懷;有些人談論「無我」,滔滔不絕,但據他的神情語氣,
卻感到他心中的「我念」實在比一般人更強。反之,有些人口口聲聲
說自己不是「好人」、「君子」,但其實他的內心並不如他所說的那
麼壞。他之所以那樣說,可能是深知真正的「好人」、「君子」難以
做到,亦可能是出於一種「自我防衛」的心理。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   
禪師接引求道者的時候,需要具備「聽心」的本領,即是能夠透
過求道者所說的話,明瞭求道者的心態或心境,然後對應那種心態或
心境,當機指點,引導求道者淨化自己的心靈,最後達致禪悟之境。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   
在禪宗語錄中,很容易發現以下這類記述:某求道者向禪師提出
疑問,禪師給予一個含糊曖昧、答非所問的回覆甚至一記棒喝﹝這類
回應可稱為「詭異的回應」﹞,那求道者立刻恍然大悟。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   
從局外人看來,真是丈八金剛摸不著頭腦。為甚麼禪師對求道者
所提出的疑問只給予一個「詭異的回應」呢?又為甚麼一個「詭異的
回應」卻能夠使求道者獲得開悟呢?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   
其實,禪師之所以給予一個「詭異的回應」,原因很可能是:禪
師根本就不是要針對求道者所提出的疑問作答,而只是對求道者的心
態或心境作回應。須知一顆困惑不安的心可以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,
與其就那些問題逐一回答,不如從根本上消除那顆心靈的困惑與不安
。當那顆心靈獲得真正的安寧之後,問題亦不會產生了。因此,高明
的禪師多不會糾纏於求道者所提的個別問題上,而會繞過問題直接給
予求道者的心靈一個「刺激」──比如說出一句別人看來非常怪誕的
話或做出一個旁人難以理解的動作,只要「刺激」正中求道者那顆困
惑不安的心,求道者就可能得到深刻的啟發而豁然大悟。當然,從局
外人看來,就難免會覺得禪師的言詞或動作莫名其妙甚至神秘莫測了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   
有一次,一個叫慧超的僧人問法眼宗的祖師文益禪師:「和尚,
甚麼是佛?」文益說:「你是慧超!」慧超言下大悟。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   
假如文益禪師沒有聽心的本領,只糾纏於慧超所提的問題上,即
使對「甚麼是佛」解說得清清楚楚,也只能使慧超增加了一點知識,
而無法使他獲得開悟。




卓聖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韓愈崇儒,斥佛為夷狄,觸怒了皇帝,於是被貶到潮州當刺史。


   當時潮州地處南荒,文化未開,大顛禪師道行超邁,深為大眾所推崇。韓愈耳聞此地有一高僧,有一天抱著問難的心情去拜訪大顛禪師,此時正當禪師入定禪坐,不 好上前問話,因此苦等了很久,侍者看出韓愈的不耐煩,於是上前用引磬在禪師的耳邊敲了三下,輕聲對禪師道:先以定動,後以智拔。


   侍者的意思是說你禪師的禪定已打動了韓愈傲慢的心,現在你應該用智慧來拔除他的執著了,韓愈在旁邊聽了侍者的話後,立刻行禮告退,他說:幸于侍者口邊 得個消息!這一次韓愈不請開示了。時隔不久,韓愈仍覺得心中疑團不解,再度拜訪大顛禪師問道:請問和尚春秋多少?禪師手拈著念珠回答說:會麼? 韓愈不解其意說:不會!”“晝夜一百八。

   韓愈仍然不明白其中含意,第二天再來請教,當他走到門口時,看到一位小沙彌,就向前問道:和尚春秋有多少?小沙彌閉語不答,卻扣齒三下,韓愈如墜五里 霧中,又進入謁見大顛禪師,請示開示,禪師也同樣扣齒三下,韓愈方才若有所悟地說:原來佛法無兩般,都是一樣的。

  韓愈問春秋有多少?時間輪轉不停,無始無終那裏可以談多少呢?

  在無限的時間、空間中,生命不斷的輪回,扣齒三下,表示在無盡的生命中,我們不應只逞口舌之能,除了語言、文字外,我們應該實際去體證佛法,認識自己無限的生命,見到自己本來的面目。




卓聖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有一位無果禪師深居幽谷一心參禪,二十余年來都由一對母女護法供養,由於一直未能明心,深怕信施難消,故想出山尋師訪道,以明生死大事。護法的母女要求禪師能多留幾日,要做一件衲衣送給禪師。

  母女二人回家後,馬上著手剪裁縫制,並一針念一句彌陀聖號。做畢,再包了四錠馬蹄銀,送給無果禪師做路費。禪師接受了母女二人的好意,准備明日動身下 山,是夜仍坐禪養息,忽至半夜,有一青衣童子,手執一旗,後隨數人鼓吹而來,扛一朵很大的蓮花,到禪師面前。童子說:請禪師上蓮華台!

  禪師心中暗想:我修禪定功夫,未修淨土法門,就算修淨土法門的行者,此境亦不可得,恐是魔境。無果禪師就不理他,童子又再三的勸請,說勿錯過,無果禪師就隨手拿了一把引磬,插在蓮花台上。不久,童子和諸樂人,便鼓吹而去。

  第二天一早,禪師正要動身時,母女二人手中拿了一把引磬,問無果禪師道:「這是禪師遺失的東西嗎?昨晚家中母馬生了死胎,馬夫用刀破開,見此引磬,知是禪師之物,故特送回,只是不知為什麼會從馬腹中生出來呢?」

  無果禪師聽後,汗流浹背,乃作偈曰-「一襲衲衣一張皮,四錠元寶四個蹄;若非老僧定力深,幾與汝家作馬兒。」

  說後,乃將衣銀還於母女二人,一別而去!

  佛教的因果業緣,實在是難以思議的真理,即使悟道,若無修證,生死輪回,仍難免除,觀夫無果禪師,可不慎哉?




卓聖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有一天,福州(福建)雪峰山的雪峰義存禪師,詢問一位學
僧說:「你今夏在什麼地方安居呢 ?」

學僧回答說:「在湧泉結夏安居(夏季的四月十五日至七月
十五日三個月中,不得隨便外出的禁足修行)。」

雪峰義存禪師聽了,就問學僧說:「那麼,這泉水是源源不
絕的湧出呢?或只是一時的湧現?」

學僧不客氣地回答說:「這泉水是我的,不勞和尚過問!」

雪峰義存禪師笑呵呵地說:「連問一句都不行嗎?」

學僧傲然回答:「一句也不行 !」

雪峰義存禪師立即給學僧吃棒。

「湧泉」是地名,雪峰義存禪師老婆心切,想藉著這個地名
來試探學僧的禪境如何,有何體悟修證,故以湧泉時間的長
短,暗喻行者妄念的多寡。然而,學僧則認為內心的妄念污
垢,唯有靠自己來掃除,這是自家的本分事,無須和尚費心
,因此以一句「和尚您不必過問」來作答。

其實,禪師們經常藉著師徒之間的對答,來考驗或印證弟子
悟道的深淺。每次的對答,都隨著弟子的悟性、時間及地點
的不同,而有所變化,所以並沒有所謂統一的標準答案。尤
其,在還未悟道之時,老師的點撥還是很重要的。

學僧自以為已經很有境界,但是這麼一來,卻失去了師徒二
人當下的接心機會。所以,當雪峰義存禪師暗示學僧「連問
一下都不行嗎?」學僧依然斬釘截鐵地說「不行」,顯示學
僧已生起我執的貢高我慢心,無怪乎雪峰義存禪師要給予棒
喝了。




卓聖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        


慧能禪師見弟子整天打坐,便問道:「你為什麼終日打坐呢?」

  「我參禪啊!」弟子回答道。

  「參禪與打坐完全不是一回事。」

  「可是你不是經常教導我們要安住容易迷失的心,清靜地觀察一切,還告訴我們終日坐禪不可以躺臥嗎?」

  慧能禪師說:「終日打坐,這不是禪,而是在折磨自己的身體。」弟子感到很困惑。

  慧能禪師接著說道:「禪定,不是要整個人像木頭、石頭一樣地死坐著,而是要使身心達到一種極度寧靜和極度清明的狀態。離開外界的一切物相,是禪;內心 安寧不散亂,是定。如果執著人間的物相,內心就會散亂;如果離開一切物相的誘惑及困擾,心靈就不會散亂了。我們的心靈本來很清淨安定,只因為被外界物相迷 惑困擾,就如同明鏡蒙塵,活得愚昧迷失了。」弟子躬身問道:「那麼,該怎樣去除妄念,不被世間迷惑呢?」

  慧能禪師說道:「思量人間的善事,心就是天堂;思量人間的邪惡,就化為地獄。心生毒害,人就淪為畜生;心生慈悲,處處就是菩薩;心生智慧,無處不是樂土;心裡愚痴,就處處都是苦海了。

  「在普通人看來,清明和痴迷是完全對立的,但真正的人卻知道它們都是人的意識,沒有太大的差別。人世間萬物皆是虛幻,都是一樣的。生命的本源也就是生 命的終點,結束就是開始。財富、成就、名位和功勳對生命來說只不過是生命的灰塵與飛煙。心亂只是因為身在塵世,心靜只是因為身在禪中,沒有中斷就沒有連 續,沒有來也就沒有去。」

  弟子終於醒悟。

  菩提心語:

  生活中,要保持一顆清淨安定的心很難,因為被種種物相迷惑困擾,如同明鏡蒙塵,讓很多人活得愚昧迷失。因此,要心生智慧,就要坦然面對一切。




卓聖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有一位年輕和尚,每次靜坐到快要達到入定的境界時,就會有一隻黑蜘蛛來打擾他。和尚不堪其擾,求助於禪師。

禪師摸摸他的大光頭說:「這樣吧,下次黑蜘蛛再出現時,你就拿毛筆在他的肚子上畫一個圓圈,讓我們來瞧瞧他是哪裡來的怪物。」

和尚照禪師的指示,在黑蜘蛛出現的時候,飛快的拿筆在黑蜘蛛的肚皮上作記號。等到和尚結束修行起身時,赫然發現自己的肚皮上有一個黑圓圈:「哎呀,怎麼會這樣!」

在一旁觀察的禪師笑說:「很多事情及想法都是自己造成的,原來那隻擾人的大蜘蛛就是你自己,是你的心在阻礙你的修行啊。」




卓聖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出處:東海禪話

有一天,有幾位信徒上山找師父「問道」。

打坐次,大家坐下品茶,一位信徒打開話匣,合掌問:

『師父,有一僧人問趙州:「萬法歸一,一歸何處?」趙州答:「我在青州作一領布衫,重七斤。」請問師父怎樣解釋的?』

師父答:『不要解釋。』

他繼續問:『那麼「萬法歸一」,「一」究竟歸何處?

師父問:『現在你問我?』

『是!』

師父說:『有你有我,還未歸一,歸一後再說。』

……

另一位問:『至死原知萬事空,人與眾生都歸於一死,死後、空後都歸何處?』

師父說:『生與死不是「一」,生死是兩邊,死是其中一邊,死了不是「歸一」,「歸一」與生死無關。歸一也當然不必等到死才歸啊。』

又一位問:『「歸一」之後是如何的?』

師父說:『「歸一」哦!就有能力行菩薩道。』

『為什麼要行菩薩道?』

『因為他要搞「一」中之事。』

『何故他要這樣做?』

『他要了一故。』

『何故「歸一」之後還要「了一」?』

『了一方知無一可歸。』

那位首先發問的人說:『我明白了!師父已經解釋了。多謝師父慈悲!』

師父問:『我已經解釋了什麼?』

『不要解釋,也不可解釋。』

『哈哈!』師父笑了又接著說:『在學佛修行中,首先還要老老實實參透「歸一」,以得個中三昧,方知自己被無量生死以來的習氣所障蔽,此是初步修行般若,了斷分段生死,若只耽於知解,流於口頭禪,只誤了此生。』

他們合掌:『感恩師父訓誨。』




卓聖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        


很久以前,有一位修行很深的高僧隱居在山林中。但是,由於他的人品很高,人們都千裡迢迢來尋找他,想跟他學些生活方面的竅門。


  有一次,當他們到達深山的時候,發現高僧正從山穀裡挑水。人們注意到,他挑得不多,兩只木桶裡的水都沒有裝滿。


  按他們的想象,高僧應該能夠挑起很大的桶,而且挑得滿滿的。可是高僧為什麼不把桶挑滿呢?


  他們不解地問:「高僧,這是什麼道理?


  高僧說:「挑水之道並不在於挑多,而在於挑得夠用。一味貪多,會適得其反。」


  眾人越發地不解了。


  於是,高僧讓他們中的一個人,重新從山穀裡打了滿滿的兩桶水。


  那人挑得非常吃力,搖搖晃晃,沒走幾步,就跌倒在地,水全都灑了,那人的膝蓋也摔破了。


  看到這種情景,高僧說:「水灑了,不是還得再打一桶嗎?膝蓋破了,走路艱難,豈不是比剛才挑得還少嗎?


  眾人問道:「那麼請問高僧,具體該挑多少,怎麼估計呢?


  高僧笑道:「你們看這個桶。」


  眾人看去,桶裡畫了一條線。


  高僧說:「這條線是底線,水絕對不能高於這條線,高於這條線就意味著超過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。起初還需要畫一條線,挑的次數多了以後,就不用看那條線了,憑感覺就知道是多是少。有這條線,就可以提醒我們,凡事要盡力而為,也要量力而行。」


  眾人又問:「那麼底線應該定多少呢?


  高僧說:「一般來說,越低越好,因為低的目標容易實現,人的勇氣不容易受到挫傷,相反會培養起更大的興趣和熱情。長此以往,循序漸進,自然會挑得更多、挑得更穩。」


  眾人若有所悟。


  做事就是這樣的道理,循序漸進,逐步實現目標,就能避免許多無謂的挫折。如果找不准底線,一味求多,可能就會適得其反。


 




卓聖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      


一天,弟子們和禪師一起在田裡插秧,可是弟子插的秧總是歪歪扭扭,而禪師卻插得整整齊齊,就像是用尺子量過一樣。


  弟子們感到很疑惑,就問禪師:「師父,你是怎麼把禾苗插得那麼直的?


  禪師笑著說:「其實很簡單。你們在插秧的時候,眼睛要盯著一個東西,這樣就能插直了。」


  於是,弟子們卷起褲管,高高興興地插完了一排秧苗,可是這次插的秧苗,竟成了一道彎曲的弧線。


  這是怎麼回事呢?弟子很是不解。於是,禪師問弟子道:「你們是否盯住了一樣東西?


  「是呀,我盯住了那邊吃草的水牛,那可是一個大目標啊!」弟子們答道。


  禪師笑著說:「水牛邊吃草邊走,而你在插秧苗時也跟著水牛移動,這怎麼能插直呢?


  弟子們恍然大悟。這次,他們選定了遠處的一棵大樹。插完一看,插的秧果然都很直。


  做事要選定目標,但如何選擇目標,選擇怎樣的目標也是關鍵。要想把事做成,就要選擇正確、合理的目標。只有這樣,才能更有效率地把事完成,實現既定的計劃。


 




卓聖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大梅禪師學習了很多年的禪,盡管他學習一直十分努力,但是總是不能悟道,有一天,他去請教馬祖禪師:"佛是什麼?"馬祖禪師回答道:"即心即佛。"大梅禪師恍然大悟。

  開悟後,大梅離開了馬祖禪師,下山弘揚佛法,當馬祖禪師聽說大梅開悟的時候,不太相信,心裡想:"以前他學了那麼多年佛法,怎麼一下子就開悟了呢?我得叫一個人去試試他!"於是就派了自己的弟子前去試探大梅。

  這個人見到大梅禪師,就問道:"師兄!師父說了什麼話讓你一下就頓悟了呢?"

  大梅回答道:"即心即佛。
"

  這個人說:"但是師父現在已經不說'即心即佛'了!
"

  大梅驚奇地問道:"哦,那他現在說什麼?
"

  那個人說:"老師現在經常說'非心非佛
'"

  大梅聽了以後,笑著說:"這個老和尚,不是存心找人麻煩麼?我才不去管他什麼'非心非佛'!我依然堅持我的'即心即佛'
"
 

  這個弟子回去將事情的經過告訴了馬祖禪師,禪師激動地說:"梅子真的成熟了。"意思是說,大梅禪師是真正地開悟了。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


 



 

卓聖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


鼎州禪師與沙彌在庭院裡經行,突然刮起一陣風,從樹上落下了好多樹葉,師就彎著腰,將樹葉一片片地撿起來,放在口袋裡,在旁的沙彌就說道:

  「禪師!不要撿了,反正明天一大早,我們都會打掃。」


  鼎州禪師不以為然地道:「話不能這樣講,打掃,難道就一定會干淨嗎?我多撿一片,就會使地上多一分干淨啊!」


  沙彌又再說道:「禪師!落葉那麼多,您前面撿,它後面又落下來,您怎麼撿得完呢?」


  鼎州禪師邊撿邊說道:「落葉不光是在地面上,落葉在我們心地上,我撿我心地上的落葉,終有撿完的時候。」


  沙彌聽後,終於懂得禪者的生活是什麼


  當佛陀住世的時候,有一位弟子叫周利槃陀伽,非常愚笨,佛陀教他一首偈頌,會念前句就忘了後句,會念後句就忘了前句,不得已,佛陀問他會什麼,他說會掃地,佛陀就叫他掃地的時候念「拂塵掃垢」,他念久後,心想,外面的塵垢髒時,要用掃把去掃,心內污穢時要怎樣清掃呢?


  這樣,周利槃陀伽就聰明開智能了。


  鼎州禪師的撿落葉,不如說是撿心裡的妄想煩惱,大地山河有多少落葉不去管它,心裡的落葉撿一片少一片。禪者,只要當下安心,就立刻擁有了大千世界的一切。儒家主張凡事求諸己,禪者要求隨其心淨則國土淨,故人人應隨時隨地除去自己心上的落葉。


 




 


卓聖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


唐代高僧從諗禪師常住趙州觀音寺,人稱"趙州古佛"。由於嗜茶成癖,因此每說話之前總要說聲"吃茶去"。於是"吃茶去"這三字也成了禪林法語。


  有一天,趙州城的趙王特地來拜訪從諗禪師,這時從諗禪師正在床上休息,他躺著對趙王說道:"大王!雖然你專程來看我,但我實在無力下床接待你,請別見怪。"


  趙王非但不見怪,反而對從諗禪師更加尊重。第二天趙王派遣一位將軍送禮給他,從諗禪師卻親自到門外相迎。


  弟子們不解,就問從諗禪師這是為何。從諗禪師解釋道:"我的待客之道有上中下三等分別,上等人來時,我在床上用本來面目接待他;中等人來時,我下床到客堂裡用禮貌接待他;下等人來時,我用世俗的應酬到前門去迎接他。"


  因為前面有趙州從諗禪師這個典故,後來的蘇東坡去見佛印禪師時,事先寫信給禪師,叫禪師像趙州迎接趙王那樣,不必出來迎接。


  蘇東坡自以為了解禪的妙趣,佛印禪師應該以最上乘的禮來接他──不接而接。


  可是到了去的那天,卻看到佛印禪師跑出寺門迎接,蘇東坡以為終於抓住了取笑禪師的機會,就笑道:"你的道行沒有趙州禪師灑脫,我叫你不要來接我,你卻不免俗套跑了大老遠的路來迎接我。"


  蘇東坡以為禪師這回必居下風無疑,而禪師卻回答一首偈子說:


  趙州當日少謙光,不出山門迎趙王;


  怎似金山無量相,大千世界一禪床。


  意思是說:趙州不起床接見趙王,那是因為趙州不謙虛,而不是境界高。而我佛印出 門來迎接你,你以為我真的起床了嗎?大千世界都是我的禪床,雖然你看到我起床出來迎接你,事實上,我仍然躺在大千禪床上睡覺呢!你蘇東坡所知道的只是肉眼所見的有形的床,而我佛印的床盡是虛空遍法界的大廣床啊!


 


 

卓聖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


南塔光湧禪師初參仰山禪師時,仰山問他:『你來做什麼?』
  光湧答:『來拜見禪師。』
  仰山又問:『見到了禪師嗎?』
  光湧答:『見到了!』
  仰山再問:『禪師的樣子像不像驢馬?』
  光湧說:『我看禪師也不像佛!』
  仰山不放松再追問:『既不像佛,那麼像什麼?』   
      
光湧則不甘示弱地回答:『若有所像,與驢馬有何分別?』
  光湧大為驚嘆,說道:『凡聖兩忘,情盡體露,二十年之中,再也無人優勝於你,你好好保重。』
  事後仰山禪師一見到人就贊嘆說:
  『光湧為肉身佛也。』
 
 這則公案究竟有何含意呢,譬如有人問人像什麼?這是很難回答的問題,因為假如有所像,就有所不像。如果回答說人像鬼,鬼中也有人;如果說鬼像人,人中也有鬼。金剛經說:『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』『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』虛空像什麼?虛空無相無所不相,正因為虛空無相,才能包容萬有;虛空無相,所以像 一切的樣子。仰山禪師和光湧禪師議論不像驢,不像佛,那麼究竟像什麼?像自己。唯有見到自己的自性,才能與虛空一個鼻孔出氣,像什麼?像虛空無相之相。能夠凡聖兩忘,體用一如,那就是見到無相的真理了。

卓聖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神光取出鋒利的刀,自己砍斷左臂,放在達摩大師面前。大師對神光說:「各位佛菩薩追求佛法,可以舍棄身體,可以舍棄性命,你雖然只是砍斷手臂追求佛 法,但也是可以了。」於是就把神光改名為惠可。惠可又問:「請和尚為我安定這心。」大師說:「把心拿來,我幫你安。」惠可進而說道:「尋覓此心,不能找 到。」大師說:「若我得到,怎是你心?我已經為你安心好了。」接著達摩對惠可說:「我已經為你把安心好了,你現在看到了嗎?」惠可聞言當即大悟。惠可對達 摩和尚說:「現在我才知道,一切事物,本來就是空空寂寂;現在我才知道,覺悟原來就在眼前。所以菩薩一霎那就到達佛智的海洋,一霎那就登上了理想的彼 岸。」大師說:「是這樣,是這樣。」惠可進而問道:「你大和尚這種禪法有文字記錄嗎?」達摩說:「我的這種傳法以心傳心,不設文字。」

卓聖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


有一個久戰沙場的將軍,已厭倦戰爭,專誠到大慧宗臬禪師處要求出家,他向宗臬道:『禪師!我現在已看破紅塵,請禪師慈悲收留我出家,讓我做你的弟子吧!』 

宗臬:『你有家庭,有太重的社會習氣,你還不能出家,慢慢再說吧!』 

將軍:『禪師!我現在什麼都放得下,妻子、兒女、家庭都不是問題,請您即刻為我剃度吧!』 

宗臬:『慢慢再說吧!』 

將軍無法,有一天,起了一個大早,就到寺裡禮佛,大慧宗臬禪師一見到他便說: 

『將軍為什麼那麼早就來拜佛呢?』
  將軍學習用禪語詩偈說道: 

『為除心頭火,起早禮師尊。』
  禪師開玩笑的也用偈語回道: 

『起得那麼早,不怕妻偷人?』
  將軍一聽,非常生氣,罵道: 

『你這老怪物,講話太傷人!』
  大慧宗臬禪師哈哈一笑道: 

『輕輕一撥扇,性火又燃燒,如此暴躁氣,怎算放得下?』 

  

放下!放下!不是口說放下就能放下,『說時似悟,對境生迷』習氣也不是說改就能改的,『江山易改,習性難除』奉勸希望學道入僧者,莫因一時之沖動,遺笑他人也。

卓聖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 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