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祖惠能大師   
  惠能是唐朝嶺南部(廣東省)新州人,祖藉范陽。父親盧行綽,曾為朝延官吏,才華橫溢、清廉正直,母親李氏心地善良純潔賢淑,夫妻二人過著美好的生活。唐武德三年被貶到嶺南。一日夜晚母親夢庭前百花競放、白鶴雙飛、異香滿室,醒後便有身孕,於是清淨澡體誠心齋戒。懷孕六年後,一個萬賴寂靜的夜晚,光揚頓門心法的偉人伴著毫光騰空、香氣芬馥、瑞相紛呈而誕生。
  
  黎明時分(有說降生幾天),兩位奇異僧人來拜訪,說:「昨晚出生的這個孩子與佛法有深深的緣份,我們特來為他取名上惠下能。」父親很詫異地問:「二位師父從什麼地方來?為什麼給孩子取名惠能呢?」僧人微笑著說:「此名的意義深妙,惠持佛法施與眾生,能作佛陀廣大的事業。」說完告辭而去,消失在朝霞中。惠能大師出生後不食母乳,天人每日夜晚用清淳甘露餵養大師。
  
  由往昔的悲願與宿緣不同,有些高僧大德在溫馨幸福中成長,有些高僧大德卻在苦難坎坷中長大。惠能三歲時父親因病早逝,遺下母子二人相依為命,賣柴維持生計,過著十分貧苦艱難的日子。
  
  二十四歲那年,有一日惠能擔柴送到顧客的店中準備回去,看見一位客人在店內誦經,他合掌靜靜地聽著,不由生起信心,領會了經義,對心的本性有所了悟。待客人誦經完畢問:「請問您誦的是什麼經?」客人說:「《金剛經》」他迫不及待地又問:「您從哪裡得到的,為何持誦此經?」客人笑著回答:「黃梅縣東禪寺的五祖弘忍大師,為眾弟子傳授《金剛經》。我是從那裡得來的,五祖常勸告僧俗只要精進持誦《金剛經》,便能夠見到自性,直下了悟成佛。」聽到五祖的宏名,惠能週身汗毛悉豎激動不已,心中暗自思討:無論如何我一定要依止他老人家。宿世因緣成熟了,有一位客人非常讚賞他的向道之心,送給他十兩銀子,將慈母生活妥善安排好。惠能忍痛拜別了慈母,懷著強烈的信心和希望踏上通往黃梅東禪寺之路。經長途跋涉的艱苦,三十餘天後終於到了黃梅。
  
  惠能來到五祖法座前頂禮,五祖冷淡地問:「你是從什麼地方來的?到我這裡想求得什麼?」大師答:「我從嶺南來,不希求其它,只求作佛。」五祖說:「嶺南人很野蠻,你這個獦獠,我沒有辦法調服,你又怎麼能作佛。」惠能言:「人雖有南北之分,佛性豈有南北之別?獦獠身與和尚身不相同,可是佛性有何差別?」五祖一聽知道他不是泛泛之徒,為防意外,故將明珠暗藏說:「你跟大眾一起去做事情吧。」「弟子自心常生智慧,唸唸不離自性,這就是福田,您讓我做什麼?」五祖命人將他帶到磨坊,做起似與所求不相干之事,劈柴舂米等。有一日,五祖來到惠能面前說:「我想你是禪門心法的根器,唯恐有惡人傷害你,所以不和你說話,你知道嗎?」惠能說:「弟子知曉師父心意,為不讓其他人知道,也不能到你那裡。」他日日辛苦勞作沒有一點疲厭之心,叫他劈柴就劈柴,叫他舂米就舂米,不折不扣作了八個多月的苦工。
  
  五祖要選拔繼承人,傳授衣缽作為第六代祖師,一日告訴大眾各自作偈呈給他看。神秀大師為求印證,半夜時分,獨自手提燈籠,來到五祖禪房的南廊前,揮筆在牆壁上作偈:「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台,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。」五祖讓大眾讀誦此偈,依照此偈去修行,即可見到本性,此偈立時傳遍了東禪寺。惠能知到這個偈頌還沒有見到本性,一時耐不住,讓一小沙彌把他領到南廊偈前,對旁邊的人說:「我不識字,請你讀一遍。」江州官吏張日用便高聲讀誦,大師聽完後說:「我有一首偈頌請你幫我寫上去。」張日用譏諷道:「像你這樣的人還會作偈。」惠能嚴肅地說:「想學大乘無上法要,不能輕視初學者。往往低劣的人有最高的智慧,而那些高尚之人有時也會埋沒智慧,輕慢人是有無量無邊的罪業。」張日用不由暗自稱奇,非常恭敬地依大師所言而寫下偈頌:「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台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」大眾對這首偈無不驚訝,讚歎他不久會成為肉身菩薩。五祖得知此事後,唯恐他受害,用鞋底擦掉偈頌,故意宣稱此偈還沒有見性,大家信以為真便不以為然地散去。五祖決定傳法,獨自來到磨房,看到惠能腰上繫著一塊大石頭在舂米,心裡非常痛愛高聲地說:「求道之人,為法而不顧惜身命就應該這樣。」接著又問:「米熟了嗎?」「早就熟了,只是還沒有篩選。」這時五祖用錫杖敲石碓三下,背手離去。老和尚這一番機鋒隱語,智慧敏銳的惠能立即明白其密意,在深夜三點鐘由後門進入五祖的禪房。五祖用袈裟圍遮好窗戶,開始為他傳授《金剛經》,講到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時,他大徹大悟,稟告五祖:「我真沒有想到,自性本來是清淨,不生不滅,一切功德自然具足,也沒有改變和動搖,而從自性中能生出萬法。」五祖知道惠能已經證悟現見本性了說:「若不認識本心,學法是沒有益處。若能認識自心,見到自己心的本性是大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。」傳授以心印心的頓門教法後,將衣缽交付給他說:「你現在就是第六代祖師,要善自護念,廣度一切有情,弘揚頓教法門,使法脈相承不斷。」
  
  六祖惠能大師經歷百難曲折之後,弘揚佛法。凡是大德的著作稱為論,由於人們非常崇拜敬重他,便將大師的著作稱經,即在漢地廣泛流傳的《六祖壇經》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卓聖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