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一則故事 (38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 傳說在明末清初,蘇州虎丘住著一趙姓農民,家中夫婦倆和3個兒子,生活貧苦。趙老漢外出謀生,落 腳在廣東鄉裡,每隔兩三年回來看看。妻子和兒子在家種地。孩子漸漸大了,便把地分為三段,各人一塊,都以種茶樹為主。有一年趙老漢回家,帶回一捆花樹苗, 只說這是南方人喜歡的香花,叫什麼名兒,也弄不清。趙老漢不管兒子喜歡不喜歡,便栽在大兒子的茶田的田邊上。隔了一年,樹上開出了一朵朵小白花,雖香,並 沒有引起村民的多大興趣。一天,趙家人兒子驚奇地發現,茶枝帶有小白花的香氣。隨即檢 查了全茶田,都帶著香氣。他便不聲不響采了一筐茶葉,到蘇州城裡去試賣,意想不到,這含香的茶葉真走俏,一會兒全部賣光。這一年大兒子賣香茶葉發了大財, 消息終於傳開丁。兩個弟弟得知後,找哥哥算賬,認為哥哥的香茶葉,是父親種的香花所致,哥哥賣茶葉的錢應三人均分。兄弟間一直吵鬧不休,兩個弟弟要強行把 香花毀掉。

  鄉裡有位老隱士,名叫戴逵,深為群眾所崇敬。趙氏三兄弟都到戴家,請他評理。戴逵說:「你們三人是親兄弟,應該親密無間,今後你們還要結婚生孩子,為 人父母,不能只為眼前一點點利益,鬧得四分五裂。哥哥發現的香茶,多賣了錢,這是大好事,全家都應高興。財神菩薩進了你家門,你們反而打起來,哪有這等蠢 事?你們知道財神在哪裡,就是這些香花。你們要繁殖發展這些香花,各人茶田裡都栽上香花,兄弟都賣香茶,大家就都發財了。你們的香花有了名,壞人想來偷, 怎麼辦?兄弟輪班看護,這就要團結一致,如果你們都自私自利,不把大伙利益放在前面,事情哪兒成呢?為了要你們能記住我的話,我為你家的香花取個花名,就 叫末利花,意思就是為人處事,都把個人私利放在末尾。」兄弟三人聽了戴老夫子的話,很受感動。回家以後,和睦相處,團結生產,大家生活一年比一年富裕起 來。

  後來蘇州茉莉花成為地方著名產品。又過了多少年,蘇州茉莉花茶名聞遐邇。末利花寫成茉莉花,是文人為了字形美而改變的,不過,末利的含義群眾心裡仍然保留著。



卓聖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一青年向禪師求教: 「禪師,有人誇我是天才,
也有人罵我是笨蛋,依你看呢?」 「你是如何看自己的?」
禪師反問,青年茫然。 「如一斤米,在炊婦眼中是幾碗飯;
在餅家眼裡是燒餅;在酒商眼中又成酒……米還是那米。
同樣,聽憑他人怎麼說,你還是你,有多大出息,
取決於你怎麼看待自己」。

•.¸¸.•*`*•.¸.
ƸӜƷ`*.¸*.¸¸.



卓聖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佛經中,有這樣的一段譬喻:有一位牧牛人,擁有二百五十頭牛。他每天都會到一個水草豐足的曠野放牛,讓牛群悠哉游哉吃草、喝水。但是,有一天忽然跑出一頭老虎,咬死了一頭牛。這二百五十頭牛,因而少了一頭。

牧牛人萬念俱灰,覺得少了一頭牛對他來說,已經不完美了。為此,他心中很懊惱,一直耿耿於懷!

過了幾天,他覺得既然少了一頭牛,已經不是原來的二百五十頭。那其餘的二百四十九頭牛,又有何用呢? 於是就將二百四十九頭牛趕落懸崖,那群牛就這樣全被他滅殺了。

這段經文的譬喻,就好像一個人不小心犯了一點錯之後,便覺得自己做錯了事,認為自己的慧命已經被污染了,就自甘墮落而一錯再錯。

我們一定要照顧好自己的心,人生的方向必定要正確,不要有所偏差。凡夫犯錯是難免的,但是最大的錯誤是不肯改過,而且執意再犯;這樣不僅會被他人唾棄,重者還會受到法律的制裁;最悲哀的是,生生世世種如是因、得如是果報,絕對脫離不了「因緣果報」。

所以,要能忍一時之苦。遭逢困難時,要用心解決、面對現實人生,不要有錯誤的行為。人生的道路雖然長短不一,但必須要步步踏穩,往正確的方向步步精進,這樣才能擁有幸福的人生。


轉貼自: 七葉佛教書舍 - 懺悔的方法



卓聖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
 


  一天,一個盲人帶著他的導盲犬過街時,一輛大卡車失去控制,直沖過來,盲人當場被撞死,他的導盲犬為了守衛主人,也一起慘死在車輪底下。 主人和狗一起到了天堂門前。一個天使攔住他倆,為難地說:「對不起,現在天堂只剩下一個名額,你們兩個中必須有一個去地獄。」主人一聽,連忙問:「我的狗又不知道什麼是天堂,什麼是地獄,能不能讓我來決定誰去天堂呢?」天使鄙視地看了這個主人一樣,皺起了眉頭,她想了想,說:「很抱歉,先生,每一個靈魂都是平等的,你們要通過比賽決定由誰上天堂。」主人失望地問:「哦,什麼比賽呢?」天使說:「這個比賽很簡單,就是賽跑,從這裡跑到天堂的大門,誰先到達目的地,誰就可以上天堂。不過,你也別擔心,因為你已經死了,所以不再是瞎子,而且靈魂的速度跟肉體無關,越單純善良的人速度越快。」主人想了想,同意了。天使讓主人和狗准備好,就宣布賽跑開始。她滿心以為主人為了進天堂,會拼命往前奔,誰知道主人一點也不忙,慢吞吞地往前走著。更令天使吃驚的是,那條導盲犬也沒有奔跑,它配合著主人的步調在旁邊慢慢跟著,一步都不肯離開主人。天使恍然大悟:原來,多年來這 條導盲犬已經養成了習慣,永遠跟著主人行動,在主人的前方守護著他。可惡的主人,正是利用了這一點,才胸有成竹,穩操勝券,他只要在天堂門口叫他的狗停下就可以了。天使看著這條忠心耿耿的狗,心裡很難過,她大聲對狗說:你已經為主人獻出了生命,現在,你這個主人不再是瞎子,你也不用領著他走路了,你快跑進天堂吧!可是,無論是主人還是他的狗,都像是沒有聽到天使的話一樣,仍然慢吞吞地地往前走,好像在街上散步似的。果然,離終點還有幾步的時候,主人發出一聲口令,狗聽話地坐下了,天使用鄙視的眼神看著主人。這時,主人笑了,他扭過頭對天使說:我終於把我的狗送到天堂了,我最擔心的就是它根本不想上天堂,只想跟我在一起……所以我才想幫它決定,請你照顧好它。天使愣住了。主人留戀地看著自己的狗,又說:能 夠用比賽的方式決定真是太好了,只要我再讓它往前走幾步,它就可以上天堂了。不過它陪伴了我那麼多年,這是我第一次可以用自己的眼睛看著它,所以我忍不住想要慢慢地走,多看它一會兒。如果可以的話,我真希望永遠看著它走下去。不過天堂到了,那才是它該去的地方,請你照顧好它。說完這些話,主人向狗發出了前進的命令,就在狗到達終點的一剎人像一片羽毛似的落向了地獄的方向。他的狗見了,急忙掉轉頭,追著主人狂奔。滿心懊悔的天使張開翅膀追過去,想要抓住導盲犬,不過那是世界上最純潔善良的靈魂,速度遠比天堂所有的天使都快。所以導盲犬又跟主人在一起了,即使是在地獄,導盲犬也永遠守護著它的主人。天使久久地站在那裡,喃喃說道:我一開始就錯了,這兩個靈魂是一體的,他們不能分開……」


哲學先生評曰:


這個世界上,真相只有一個,可是在不同人眼中,卻會看出不同的是非曲直。這是為什麼呢?其實,道理很簡單,因為每個人看待事物,都不可能站在絕對客觀公正的立場上,而是或多或少地戴上有色眼鏡,用自己的經驗、好惡和道德標准來進行評判,結果就是——我們看到了假象。


 


 

卓聖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有一個老和尚在垂暮之年,他想把自己的衣缽傳給一個弟子。

    可他的眾多弟子中有三人悟禪極深,老和尚一時難以擇誰為傳人。

    一個暮色蒼茫的傍晚,老和尚猜到自己的壽命將止,該到他決定繼承人的時候了。

    他叫來三個弟子,吩咐他們出去各買一樣東西,看誰買的東西既便宜又能塞滿禪房。

    老和尚給了弟子們各人一枚銅錢後,有兩個單子出去了,可是另外一個弟子卻端坐在老和尚身邊打禪,沒有行動。

    不久,有一個弟子回來了。他告訴老和尚,他已買來了幾車的乾草,足可以添滿禪房了。

    老和尚聽後,搖頭蹙眉,非常失望。

    接著,另一個弟子也回來了。只見他從袖子中取出一支蠟燭,然後把蠟燭點燃。老和尚見狀,口念「阿彌陀佛」,臉上露出了非常滿意的神色。

    這時,老和尚把目光盯向了他身旁的弟子。

    只見那弟子起身,將銅錢還給老尚,雙手合十說:「師父,我買的東西就來了!」說完他吹熄蠟燭,禪房一片黑暗,那弟子將手指向門外說:「師父請看,弟子買的 東西已經來了––」師徒背向門外望去,只見東半邊天上,一輪滿月剎那間從地平線上躍出,冉冉上升。金色的月光照進禪房,禪房裡灑滿光輝,一片通明。

    老和尚警訝得半晌無語。禪房裡一時寂靜非常。

    許久,老和尚才問打禪的弟子:「你何以想到此法?」

    弟子雙掌合十卑恭著師父,說:「乾草固然能裝滿禪房,但卻使禪房不潔而黑暗,雖價廉而實平庸所為;蠟燭小如手指,不值一文,然燭光能充盈禪房,買燭者非上智而不能為也!」

    弟子沉吟片刻,神情肅穆,繼續道:「月光既出,玉宇澄清,月光可謂九天中最無價之物!月光為何物?月明則天明;天明則地明,天明地明則心明;然佛明四宇,佛明我心,可見月光乃我佛也!今我不取一文得到我佛,只因我心中有佛光!」

    老和尚聞言,脫下袈裟披在打禪的弟子身上:「你心中的佛光,乃上智中之至聰至慧者也!」

    老和尚選到了傳人,我也悟出了生活的禪意––心中的佛光,誠如我們生活中的快樂美滿、幸福溫馨,乃至一切的真、善、美……

    原來,只要我們心中裝有快樂、幸福……生活就會像月光毫無保留地普照我們的心裡,從而讓我們遠離煩惱、憂愁、沮喪、消極……




卓聖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
哼哈二將,是守護寺廟的兩位門神,形象威武凶猛,身懷多種奇術.哼將,


原名叫鄭倫,他最大特征是以鼻子為最大的法力,只要鼻子一哼,


對手就會被哼出來的兩道白光震暈被捉.哈將,


原名叫陳奇,傳說只要作戰時張口一「哈」


對手就會被哈出來的[黃氣]熏得沒有知覺.,


由於二位大將在運用法術時一「哼」一「哈」,


由此被稱為「哼哈二將」


 




卓聖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中國皇帝的膳食講究山珍海味、色香味俱全、奢華氣派,但清朝的康熙和乾隆卻偏愛素食。據說乾隆曾到揚州天寧寺,住持請他吃素菜,乾隆吃得很滿意,對主僧說:蔬食殊可口,勝鹿脯、熊掌萬萬矣!


另有記載說,揚州某古寺有一名叫文思的和尚,善制各種豆腐素菜,特別是用嫩豆腐、金針菜、木耳等原料做成的豆腐湯,味道鮮美,受到乾隆贊賞,一度把文思豆腐列入宮廷菜單之中。


康熙皇帝玄烨,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一代君王,又是對醫學頗有造詣的醫生天子,尤其是他的飲食觀,於今給人以啟迪。


康熙非常強調飲食對健康的作用,反對隨意攝取,主張合理飲食。


一是節飲食。在康熙的生活中,表現為不追求珍馐厚味,在他的食物譜中不見馬牛羊、雞犬豕之類的厚味,有的是果蔬食品。他說:“……養生之道,尤以飲食為要義,朕自御極以來,凡所供馔肴皆尋常品味。他強調適可而止。他說:所好之物,不可多食


二是慎飲食。這是對食物的審慎,亦即對食物質量的要求。首先強調要排除飲食中雜質,尤其是水。他認為飲食物中,水為最切。他對各地貢來的水和巡行在外用的水,定有自己的制取方法和定奪標准,並著有《水性記》一文而載入史冊。


其次為多吃粗糧和蔬菜水果。康熙主張老年人飲食宜淡薄,多吃蔬菜、水果對身體有益。他說,他之所以到老而猶健壯就是這個原因。還有就是禁煙酒。康熙本來是吃煙的,他說,幼時在養母家就吃過煙,為戒別人吃煙,首戒自己,欲法令之行,惟身先之。


煙與酒相比,他更惡旨酒(美酒),清淡作飲馔,偏心惡旨酒,就是他決心禁酒的寫照。這是因為他認為酒有亂人心志致人以疾的壞處。


康熙有一個很好的生活習慣,即進膳後,自覺保持良好的心態,只講開心事,只說開心話,或者欣賞自己喜愛的古玩字畫,他認為這樣可以幫助消化。並說:朕用膳後必說好事,或寓目於所愛珍玩器皿,如是則包含易消,於身大有益也。


 




卓聖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有一次,佛陀在羅閱祇城中經行著。這時候,正是春光明媚、鳥語花香的時節。佛陀慢慢從城市繞到城外,忽然遠遠地傳來一片歌聲,多麼哀怨與悠揚,於是,佛陀坐在溪邊靜默著。


不久,一大群男女老幼,手中捧著剛采下的鮮花,靜靜靠了過來。他們遙見佛陀的相好威光,有如旭日朝陽,有如星中明月,並有許多菩薩弟子前後圍繞著,這些人心中如獲珍寶,不約而同地,大家一窩蜂湧到佛陀面前,頂禮說道:


「佛陀!我們見到你的相好莊嚴,就知道你是偉大的佛陀,唯有你才是真正的救世主。我們奉國王的命令,天天出城外采花布置王宮,如果采不到花時,我們 的生命便難保,鞭打苦刑就會無情地落在頭上。現在我們很幸運地遇到大聖佛陀,猶如病者得醫,實在形容不出我們的歡喜,請佛陀接受我們鮮花的供養!」大家虔 誠地跪在佛陀面前請求著。


「不能這樣的,你們的花是奉王命采摘的,如果獻給我,使你們挨受國王的懲罰,我於心不忍!」佛陀憐憫微笑地說著。


「佛陀呀!請您善察我們的心吧!遇佛出世,億劫難逢,我們寧願舍棄這苦痛短暫的生命,也要以花供佛,播種善因,脫離苦難!」這群人當中為首的長者說道。


「如果你們真的被國王懲罰了,應該怎樣?」佛陀問。


「佛陀!我們決不後悔,縱使遇害,依仗佛陀的功德力,決不墮惡道,必然生於安善處。」


佛陀微笑,默默地點頭。於是他們把花散在佛陀身上和圍繞佛陀的菩薩弟子,立即芬芳馥郁,遍滿虛空,采花人見佛陀開顏歡喜,也就歡喜雀躍,請求接受三皈五戒。


隨後,佛陀又為他們宣說六度的大乘法,那些采花人,各各發無上道心,深解佛意,得不退轉。佛陀歡喜為他們授記道:「汝等後當作佛,名字均叫妙花。」諸采花人頂禮佛陀後,各各歡喜而去。


 





卓聖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        


 有一天,趙州從諗在佛堂前掃地,有僧人問趙州道:「你是得道高僧了,怎麼還掃地?」趙州答道:「塵埃是從外面飛來的。」


  那僧人又問道:「這裡是清淨聖地,怎麼會有塵埃?」


  趙州說道:「瞧,又飛進來了一個塵埃。」


 




卓聖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        


一次,有位禪師在佛殿裡隨眾課誦,忽然咳嗽了一聲,就將一口痰吐在佛像身上,管理的糾察師看到以後就責罵他道:「豈有此理!怎麼可以把痰吐在佛身上呢?」


  這位吐痰的禪師又再咳嗽了一下,對糾察師說:「請您告訴我,虛空之中那裡沒有佛?我現在還要再吐痰,請問那裡沒有佛?」


  這位吐痰者,他已經悟到「佛性遍滿虛空,法身充塞宇宙」的道理,您怪我把痰吐在佛身上,自以為對佛尊敬了,其實,這正表示你還不懂什麼是佛,佛的法身是遍滿虛空,充滿法界的,所以這位禪師說:「請您告訴我,那裡沒有佛?」


  這麼一問,您能回答得出嗎?回答不出,就是尚未悟道。即使悟道,這樣反詰一問,他的靈智,他的禪機,也就由此更加展開了。


 




卓聖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(網路文章)
清朝時,江寧府(現在的南京)長江以北有一個姓張的經紀人,過江前往江寧收債。到年關將近,某一天的黎明,他肩扛自己的行李準備出城回家過年。由於起身太早,到達城門時城門尚未開啟,只能在市場的屋簷下等待。


一 會兒張某感到身體困頓難支,便把裝金銀的布褡褳(長形布袋)放下,自己身坐其上閉目休息。到了城門開啟的時候,他起身肩扛行李急急出城,早已忘了自己身下 裝有金銀的褡褳。出城一里多遠,張某才發現自己所帶金銀全部丟失,急忙返回原處尋找。但是此時已經是市集開張、左吆右喝,人如雲集、比肩繼踵,自己的布褡 褳早已不知去向。


見此情景,張某愁眉緊蹙,徘徊觀望。此時,有一個老者走來詢問其情,張某就把自己的情況如實告訴了老人。於是,老人就把張 某邀入自己的家中說:「我今天早上開門,撿到了一份別人丟失的物件,不知道與你丟失的物件是否相符合。」張某說:「我丟失的東西共有兩封。大的是東家的, 小的是自己的。其中每封分別為銀錠若干。」老人打開原物驗檢,與張某所說相同,就原物奉還。


張某感動而泣,對老人說,自己願意把自己的那份銀錠拿出來相謝。老人笑著說:「我如果愛財,剛才不會與你言語此事,你難道還不能理解我的心嗎?」張某便與老人各道姓名而別。


到了江邊,張某等待渡江。突然江風大起,江中渡舟幾多傾覆,溺水者無算。張某站在岸邊目睹此情此景,惻隱之心油然而生:「我今天攜帶的金銀失而復得,我的命也可謂是死而復生了。」於是拿出自己的那一份銀錠為報酬,讓江邊的救生者操舟前往江中救人,有數十人因此獲救。


獲救者都來感謝張某的救命之恩,並互通姓名而別。被救的人中有一個江寧府的少年,正是還給張某銀錠的老人的兒子,在江北做生意,回家途中遭遇船傾身溺之災。吃驚之間,張某把此奇遇告知了現場的人,聽到的人都歎事出奇巧,感天理昭彰。後來兩家彼此感恩,結為姻親。


在這個真實的故事裏,當初拾到錢財的江寧老人,見財不昧、行善無求,既解了張某的困頓、救人於危難,又在張某的心中種下了行善濟人的種子,也奠定了後來兒子得救的機緣。


如 果當初張姓的經紀人丟失錢財後,拾到錢財的老人見財昧心,張姓也可能因丟失巨財而死,自然也談不上後來的江邊救人,老人溺水的兒子也會因無人相救而死;縱 使張某不會因失財而死,在江邊見溺者無數心生惻隱,也無錢為酬救助他人,抑或因自己的遭遇不能生出惻隱之心,豈不悲哉!正是:


行善無求,啟他人善心,解自己苦厄;
濟人困頓,積他人善資,得他人濟渡。


感世風日下,不如行善於微行,種福田於未來;嘆人心不古,不如濟人於平日,植解自我困頓之機緣。


 




卓聖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        


從前,阿架提國,有一個主人,非常富裕。他家裡有一個老奴婢,她衣不遮體,食不飽肚,經常被主人鞭打,活不如死。


有一天,這位老奴婢拿着瓶子,到河邊去取水,心中悲苦,忽然放聲大哭起來。佛陀的弟子迦旃延尊者,很憐憫她,對她說:你如果厭惡貧苦,為甚麼不把貧苦賣掉呢?”


這位老奴婢說:誰會來買我的貧苦呢?”迦旃延尊者說:貧苦真的可以賣掉。


老婢就問他:怎麼個賣法呢?”迦旃延說:你要賣貧,就應該相信我說的話。現在,你可以先把瓶子洗乾淨,裝上乾淨的水,就用瓶里的水,布施給僧人。


老婢說:瓶子是主人的,怎麼能夠布施?”尊者說:瓶子雖然不是你的,但瓶子里的水,是你裝進去的,那水就屬於你的。老婢心開意解,就把瓶子洗凈,裝進清涼的水,去布施,尊者親自接受,並給她舉行三歸五戒儀式,又教會了她念佛法門。


過了一個月,晚上,老婢就死在主人的房子里。第二天,主人看見了她的屍體,心中大怒,把屍體拋棄到遠處的樹林里。老奴婢的靈魂,已經投生到忉利天, 她望見自己的屍體,十分骯髒;因而,慶幸自己用布施的辦法,真的能夠賣掉貧苦,才得到了現在的幸福。她就把鮮花,散到地面和自己的屍體上。那花格外芳香、 鮮美,被人們發現后,都感到驚奇。
   
周氏按曰:既然知道了用布施的辦法,可以賣掉貧苦,就要推知禮佛可以賣賤;放生可以賣短命;拜訪善知識,可以賣掉愚痴。有智慧的人,應當舉一反三,聽一就能悟千。那麼,在世上所遇到的一切逆境,怎麼就不能一一賣掉呢?


 




卓聖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      


佛法告訴我們,生命是需要積累的。我們過去虧欠了很多債,比如,我們欠了銀行十萬塊,向銀行還了三萬塊,銀行還會不會追賬呀?還會啊。我們怎麼能對銀行 說:「我已經還你錢了,你怎麼還追帳呢?」我們超度老祖宗也是這樣,超度冤親債主也是這樣,我們缺德補德也是這樣。缺的東西沒有補夠啊,我們繼續補就行 了,堅持下去就是勝利!
 
那等待我們明天的是什麼呢?就看我們在銀行裡存了什麼,就知道我們能取出什麼!我們存了多少,就知道會取出多少。如果我們在銀行裡存的是鑽石,我們自然能 取出鑽石。如果在銀行裡存的是錢,那我們明天就能取出錢來。如果我們在銀行裡存了一堆垃圾,請問我們明天會不會取出黃金呢?(眾答:不會!)所以,生命就 是一個大銀行,我們過去在自己的生命中積累了什麼,積累了多少,就知道我們未來會得到什麼。這個原理是不是很簡單啊?
 
有些人現在得到惡報了,得到不順了,得到災難了,那都是由於過去在自己的銀行裡存了不好的,現在開始得到回報了,還沒有得完,才取出來一點點。所以我們的惡報,還沒有報完,才是一點點的征兆。
 
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就要想辦法把過去的虧欠補起來,把過去的罪業懺悔了,然後重新在我們的生命中儲存好的東西。我們要大量去儲存好的思想,好的觀念,好的行為,好的言語,這樣在我們未來的生命中,自然就會吉祥,自然就有順利。
 
我們通過念佛,通過懺悔,通過改變我們的行為、言語,通過清洗我們的心靈,我們的未來就會美好。
 
我很快就要推行一種做法,就是每一個月吃一天純素,希望將來每年在中國有幾十萬、幾百萬的人去學習。所謂的純素,就是連心都是素的。
 
我自己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有個小小的體會:人跟人比什麼?比淨土。誰的淨土大,誰的前途就大,誰的快樂就多,誰的智慧就大,誰的福報就大。誰的穢土大,煩 惱就大,災難就多。什麼是淨土?就是心靈中那些純淨無染的東西。我們想想自己的過去,心中有沒有淨土?如果心中沒有淨土,那等待我們明天的會是什麼?我們 現在來到南山寺,在心中開辟了淨土,回去還要把它繼續擴大,那也就知道未來等待我們的是什麼了!





卓聖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一次,佛陀入城乞化,一位婦人歡喜供養了一缽米飯。佛說:「種一生十,種十生百,種百生千,種千生萬。請精進修學佛道。」
佛陀正想離開,那位婦人的丈夫追了出來,笑著問道:「哪裡能這樣說?僅僅佈施了一缽米飯,怎麼能得這麼多福呢?」
「不要笑,」佛說,「你看尼拘陀樹,綿延四五裏,每年落數萬斛的果實,那不是一粒果核的收穫嗎?」
佛陀用這簡單的比喻教示他。夫婦倆心開意解,頓時證得須陀洹果。





卓聖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在佛陀時代,
有一位頗富名望的長者,
他對於自己唯一的幼子百般疼愛。
一日,長者帶著兒子進城,
請相師為其預卜未來。
相師告訴長者:
「您的兒子很有福氣,終生大富大貴,不過……
長者見相師欲言又止,連忙請示有何難言之隱。
相師告訴他:
「您兒子命中最大的缺憾就是壽命不長。」
此後,長者便想盡各種方法來為兒子延壽。

首先,
他到了數名外道邪師的壇場,
請求他們用咒術、符令等為兒子增長壽命。
但令人失望的是,
外道邪師都搖頭表示:
壽命已經注定,無法改變!
長者雖十分沮喪,
但仍然不放棄尋找任何可以解決的方法。

後來,
他聽說佛陀有大威德,能度眾生的種種苦厄,
於是,便前往精舍懇請佛陀慈悲加持。
佛陀告訴長者:
「一個人壽命的長短,源於過去的業力所致,這必須自己承擔!」
心急如焚的長者,更進一步地請佛陀開示能夠彌補的方法。

長者領受了佛陀的開示之後,
便帶著兒子到城門下,
每逢有人進出城門,隨即虔誠叩頭頂禮。
此時,負責捉拿性命的鬼神化作婆羅門進城,
一見有人如此恭敬禮拜,
隨即祝願:
「願您長命百歲!」
儘管長者的兒子理當短命,
然鬼神既已許下祝願,必定會信守此言。

拜這份謙忍恭敬之心所賜,
長者的兒子得以逢凶化吉,增福延壽。



卓聖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從前,城裡有位財主叫首陀羅,雖然家財萬貫,但一直沒有孩子。於是首陀羅收養了一個棄兒,把他當做自己的親生孩子,精心撫育。


  但沒幾個月,首陀羅的妻子竟然懷孕了。首陀羅喜出望外,有心想遺棄收養的棄兒。於是,便用衣被把這孩子裹一裹,趁半夜把他扔到干涸的小河溝裡。牧羊人發現了,便把孩子抱回去,每天用羊奶喂養。首陀羅知道後,覺得很慚愧,也有點兒後悔,便把孩子重新收養下來。


  兩個孩子越長越大,首陀羅為他們請來教師,教他們讀書識字,學習各種知識和技藝。


  撿來的老大天性聰明,過目能誦;無論什麼知識和技能,一學就會。相比之下,首陀羅親生的孩子,只是個頑皮瞎鬧的小傻瓜。首陀羅看到這種情況,心中升起爐火,又決心無論如何都要把老大除掉,以免後患。


  首陀羅要老大去給郊外的鐵匠送信,剛走到城門口,正好碰上老二在與一群小孩子彈胡桃玩。老二已輸得一塌糊涂,看到老大過來,高興地叫道:「哥 哥!你來得太好了,快幫我翻本。」老大說:「不行!父親命我到鐵匠處送信。」老二搶過信,叫道:「你替我彈胡桃,我替你送信。」老二來到鐵匠家,把信交給 鐵匠。鐵匠打開信,只見信上寫著:「自從這個孩子來到我家之後,我家疾病不斷,雞犬不寧,財產不斷消耗,家畜不斷死亡,我請婆羅門佔過卦,婆羅門說:『這 一切完全是這個孩子造成的。』接到我這封信,你馬上將這個孩子給我扔到火裡燒死。」鐵匠看完信,二話不說,抓過老二就扔到爐裡去了。


  首陀羅知道親生兒子死的消息,病倒了。一股悶氣郁結在他心中,更加痛恨老大,他想:我非想法子把他除掉不可!


  於是首陀羅要老大去管理自己的莊園。首陀羅有個弟弟,正好住在莊園附近。老大便帶著僕人先去拜訪叔叔。首陀羅的弟弟舉辦酒宴,歡迎老大。首陀羅 的弟弟有個女兒,容貌豔麗,聰慧過人,看到堂兄,心裡暗暗起了愛慕之情,但她對堂兄突然前來感到有點奇怪。於是當夜趁大家都已酣睡,她偷偷打開老大的背 囊,取出信件,打了開來,只見信上寫著:「等這孩子一到,馬上捆起來,綁上大石頭,扔到深淵中去。」


  姑娘不禁目瞪口呆,想到這位俊秀的堂兄不久將喪命深淵中,不禁心驚膽戰,不過,她想救自己的堂兄。姑娘終於想出一條妙計,她模仿伯父的筆跡寫 道:「我已年近古稀,最近疾病纏身,身體一日不如一日。我的弟弟有個女兒,聰明賢慧,知書達禮,我將娶為兒媳婦。接到這封信後,請馬上准備種種聘禮,務必 要選最精美,最好的東西,親自去把這門親事訂下來,並盡快舉行婚禮。」然後她把信裝回原來的信封中,按原樣封好,悄悄地放回去。


  第二天一早,老大告別叔父起程,很快來到首陀羅的莊園。莊園總管看完主人的來信,馬上按照信中的吩咐,准備了許多金銀珠寶,綾羅綢緞,親自來到姑娘家求婚。姑娘的父母很爽快地答應了這門親事。他們把親戚朋友都請來,即刻舉辦婚禮。婚事一辦完,總管馬上派人向主人匯報。


  首陀羅聽說老大已與弟弟的女兒成親,氣得說不出話,翻了幾下白眼,蹬了幾下腿,就咽了氣。老大見父親死了,十分傷心,痛苦了一場,夫妻兩人把喪事辦得十分隆重周到。全城的人,沒有一個不誇獎他們是孝子孝媳的。


  佛說做人的道理


  首陀羅本想借著棄兒的好命讓自己更加富貴,可是有了親生兒子後卻又惡念頻起,一心想把聰明優秀的養子除掉,結果卻一次次令自己遭到惡運,最後還賠上自己的性命。人啊,當真是不該有惡念,否則只會讓自己跌進惡運的深淵。


 




卓聖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高峰妙禪師,他在西天目山的懸崖,倒掛蓮華上打坐。為什麼在那麼危險的地方打坐呢?因為他在打坐的時候,常常入夢鄉,而障礙修行,所以發願,到懸崖 處打坐。如果睡著時,便墮入山澗中,那就粉身碎骨。也就是提高警覺,不要貪睡。經過一天的時間,沒有睡覺。為什麼?不敢睡。因為如果睡著了便身墮山澗,性 命就完了。為了生存,於是得忍著不睡。可是忍到第八天,實在忍受不了,乃在坐禪中睡著了。身體向前一傾,果然從倒掛蓮華上落到萬丈的山澗中,他心中在想, 這回可完了,絕對沒有生存的希望。於是將身心放下,死就死吧!不管它,睡個長覺吧!


  高峰妙禪師的身體,下落到一半的時候,韋陀菩薩前來護法,在虛空中將他托住,送到上邊來。他覺得自己的身體,飄飄向上升起,最後落在安全的地 方。他乃向空中詢問:『那位善神來護法我?』韋陀菩薩回答:『護法韋陀。』他聽到韋陀之言,乃生驕傲心。在心裡想:『我能感應韋陀菩薩來護法,大概世界上 像我這樣精進的修行人,一定很少吧!』於是乃向韋陀菩薩問:『韋陀菩薩!在這世界上,像我勇猛精進的修行人,能有多少?』韋陀菩薩說:『像你這樣的修行 人,有牛毛之多。你生出貢高我慢的心,我在八萬大劫中,再也不護你的法!』說完之後,轉身而去。


  高峰妙禪師在此時,生起慚愧心,痛哭流涕。乃想:韋陀菩薩不護我的法,我也要參禪打坐,修行道業。因此,打起精神,開始坐禪。坐了不久,忍不住 困,又睡著了。於是又墮落山澗中。他想:這回一定沒有希望,性命也完了。正在千鈞一發之際,又有護法善神將他托住,送到山上。他又向虛空中問:『是那位護 法?』韋陀菩薩說:『護法韋陀。』高峰妙禪師一聽,發起脾氣地說:『老韋!你說在八萬大劫中不護我的法,為何你現在又救我?你豈不是犯了打妄語戒嗎?』韋 陀菩薩說:『因為你一哭,生懺悔心,非常虔誠,而且認真,所以超過八萬大劫的時間。既然超過時間,我就應該來護你的法。』由此可證,一念的懺悔,可以超過 八萬大劫。這種境界,真是不可思議。


 




卓聖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         





一日,舍衛城裡的兩個乞兒,來到僧眾聚集的地方,希望向比丘們乞討用剩的菜餚。其中,有一 乞兒見到齋主為諸聖眾準備種種上妙飲食,突然心生忌妒,便發了個惡願:「這些道人憑什麼受用這麼好的東西?如果來世我成為國王,操縱人民的生死,我一定要 用車輪輾斷你們的頭!」但是,另一位乞兒卻想:「出家人個個具足威儀,殊妙莊嚴,將來我要是成為國王,有大自在力,一定要籌辦最好的飲食、臥具、醫藥供養 僧人,使他們不虞匱乏!」

等到比丘用齋畢,兩位乞兒也各自乞足離開。心懷惡念的乞兒飽脹睏臥於路邊,不一會兒,數百輛的車隊從遠而近快速地駛過,揚起了滿天的塵土,一個不注意,竟 從乞兒身上輾過,轢斷了他的頭。結果,魂喪黃泉的惡心乞兒墮入地獄,受無量的苦報。而懷著善念的乞兒,飽食後心中滿是歡喜和感恩,出城尋得一棵大樹,便於 樹蔭底下休息,心中恬靜無雜亂想。

此時有一國家,新喪國王,又無嗣主,王位虛懸令群臣憂心不已。一天,群臣百官共同商議,國家不可一日無君,否則人心大亂將各自散去。這天,有一智慧明達的 大臣提出外訪賢人,推擁新君的建議,於是大家開始分頭尋找威德福相具足之人來繼承王位。使者出了國界後徐徐而行,忽然看見一棵濃密的大樹底下有一人熟睡, 雖然日光早已偏移,但是樹蔭仍覆蓋著他,好似有寶蓋在上一般。使者大奇,趨近一看,只見此人面容殊好,神態貴不可言;使者心想:「此人若是作我國君,定能 使民富足、國土安樂!」便令僕人喚醒乞兒,前呼後擁地帶回宮中,群臣百官拜稱「萬歲」,擁戴為君。

世尊知曉此二乞兒迥然不同的遭遇後,即為大眾開示:「諸法從心起,心是萬法的根本,心中懷惡不捨,罪報如影隨形,將為自己帶來無盡的苦惱,如同惡念乞兒發 了毒誓,所以葬身輪下。若心懷善念,身體力行,福報慶喜自然相隨,亦如善念乞兒今生即成就善果。由此可知心念之力,強大如是!」


 



卓聖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          

黃 檗希運在佛殿上禮佛,唐宣宗當時在寺中做沙彌,見此而問黃檗:「不著佛求,不著法求,不著眾(僧)求,長老禮拜為何所求?」黃檗說:「不著佛求,不著法 求,不著僧求,常禮如是事。」沙彌說:「用禮何為?」黃檗打他一掌。沙彌抗議說:「你好粗魯。」黃檗一邊回說:「這是什麼地方,豈容你在此說粗說細!」一 邊又打沙彌一掌,沙彌只好走開。


  


   「夫為法者,不著佛求,不著法求,不著眾(僧)求。」這幾句話是出於《維摩诘經》的〈不思議品〉。唐宣宗當時在黃檗禅師那兒當沙彌,他一定是看過《維摩 诘經》了,而且菩提達摩的〈二入四行〉的第三行,名為無所求。一般人禮拜總是為了祈求什麼,他乍見長老拜佛,信口就問:「經中說不求三寶便為佛法,那你老 人家禮佛是求什麼?」黃檗回答他:「經中的確是這麼說的,但我是佛教徒,還是要經常這麼拜啊!」沙彌覺得很奇怪:「既然無所求,為什麼要拜?」黃檗便打了 他一巴掌,沙彌並未因此而開悟,反而頂撞他說:「你好粗魯喔!怎麼打人呢?」黃檗又是一掌,叫沙彌別在這兒說粗說細,沙彌這才悻悻然走開。


  


  故事很精采,一位王子做沙彌,無端挨打。也只有黃檗才敢打他,其實是想幫助他。


  


   禮拜的功能至少有五種:一是為求感應,二是為求忏悔,三是為表感恩,四是為求安心,五是不為什麼。因此,經中只說不著三寶求,並未說不禮拜三寶,禮拜三 寶不一定要有所求。不過一般人禮拜總是有所求的,求感應是為消災免難,增福增壽增智慧;求忏悔,在三寶之前承認錯誤,願意承擔一切責任,希望此後不再犯同 樣錯誤,希望三寶幫助他、證明他;表示感恩是因為修學佛法而得了離苦的利益;求安心是為了用禮拜的方法來使心能安定、平靜、統一,得禅定開智慧;無所求禮 拜,就像黃檗一樣,他已經開悟,已經無所祈求,他不是為了求什麼而拜,只是做一天和尚就該撞一天鐘,做一個佛教徒就該每天要拜佛。


  


  當時的唐宣宗,無法了解黃檗的境界,所以挨了兩巴掌,尚不知道被打的原因是什麼。如果他也跟著一起拜就沒事了,哪來這麼多的妄想、雜念、疑問?難怪討打。


 


 


 




卓聖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佛陀入涅槃五百餘年之後,在古印度地區有一位國王,修學佛法非常精進,並且還以最好的飲食供養出家眾。在他所供養的出家眾當中,就有一位已經不受生死輪迴、解脫自在、得知宿命的阿羅漢聖者。

距離不遠的地方,還有另一個國家,該國的國王,也以各種美食供養當時印度的婆羅門修行人。這位國王用金玉珠寶和綵綢流蘇,製作了五百支傘形的精緻寶幢,極 其珍貴華麗,但是卻沒有人會舞弄這種寶幢。於是,國王慎重地宣布:凡是有人具有耍舞這種大寶幢的技藝,就要送一支這種珍貴無比的寶幢給他。

當時,遠方許多國家中的貧苦百姓們,都聽到了這個消息,競相走告。其中有五百位窮人從各地匯集至一處,共同切磋了舞弄把耍這種寶幢的各種技巧,然後邀約一起出發,要到該國去獻藝,以領取價值不菲的寶幢,希望從此大富大貴。

當他們一路辛苦地走到半途,盤纏、糧食即將用盡,恐怕無法到達目的地了。其中一位同伴建議說:「聽說這附近有一個國王,供養許多的出家人,我們不如先到那 裡去,假裝跟著出家,等吃、住都不成問題了,再想辦法到另外那個國家去賺取寶幢。」大家一致贊同,於是便前往到那位已證阿羅漢的比丘處,要求出家。

這位證果的阿羅漢,一見這群貧人,馬上明白了這五百人的宿世因果。原來他們的過去生,在惟衛佛時代,曾經全都是一位長者的家奴。這位長者敬信三寶,經常供 養出家法師,而每一次的供養,都是由這五百個家奴負責料理烹煮、恭敬侍奉,並且在長者家中,又常常聽聞法師們講經說法。這五百人往生之後,因為供養僧寶的 功德,升到天界去享福。現在,雖然天福享盡了,但是,曾經聽聞過佛法,善根種子萌芽,因此,這一生才有前來出家的因緣。阿羅漢雖然知道這五百人求出家的目 的,並不是真正發心要修行,只是為了要接受供養,然後籌措旅費去他國賺取寶幢。但是,阿羅漢觀察到他們得度的因緣已經成熟了,於是就為他們剃度,並傳授戒 法。

受完戒法,阿羅漢便帶這五百位剛出家的法師到皇宮接受國王的供養。應供結束之後,阿羅漢告誡五百位法師說:「『施主一粒米,大如須彌山,今生不了道,披毛 帶角還。』所以,如果你們沒有精進修行的決心,將來就得生生世世當牛馬、奴婢來償還國王的供養。」這五百位法師聽了都非常地害怕,於是日夜精進修行,禪 坐、觀行,一點都不敢放逸懈怠。經過了九十天之後,全都證到阿羅漢,遠離了所有的痛苦與煩惱。

這五百位阿羅漢在通徹了一切的因果後,發心要向世人說明他們入道證果的始末,就一起到了要送寶幢的王宮,向國王及在座的婆羅門修行人說:「我們已經破除了 貪、瞋、癡三毒,也熄滅了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五陰熾盛的痛苦,更遠離了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六衰的執著。您們可以嗎?」

在座的人都很驚訝地看著他們,無言以對。

阿羅漢接著說:「我們原本是為了改善我們的貧窮,要來貴國耍藝、賺取寶幢,求取大富貴,沒想到途中因盤纏用盡而出家。由於精進不懈,如今都證得了阿羅漢果,所有的煩惱火焰都被我們的智

卓聖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 2